湘潭大学 比较文学
- 来源:湘潭大学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类型:精品课程

- 提示:在线学习受线路和学校服务器的影响,可能有在线看不了的情况,建议选择下载之后离线学习!
- 01-比较文学
- 02-比较文学
- 03-比较文学
- 04-比较文学
- 05-比较文学
- 06-比较文学
- 07-比较文学
- 08-比较文学
- 09-比较文学
- 10-比较文学
- 11-比较文学
- 12-比较文学
- 13-比较文学
- 14-比较文学
- 15-比较文学
- 16-比较文学
- 17-比较文学
- 18-比较文学
- 19-比较文学
- 20-比较文学
- 21-比较文学
- 22-比较文学
- 23-比较文学
- 24-比较文学
- 25-比较文学
- 26-比较文学
- 27-比较文学
- 28-比较文学
- 29-比较文学
- 30-比较文学
- 31-比较文学
- 32-比较文学
- 33-比较文学
- 34-比较文学
- 35-比较文学
- 36-比较文学
- 37-比较文学
- 38-比较文学
- 39-比较文学
- 40-比较文学
- 41-比较文学
- 42-比较文学
- 43-比较文学
- 44-比较文学
课程介绍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湘潭大学于1986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国内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最早的院校之一。该课程现已为25届本科学生共1768人、21届研究生共280多人开设。
本课程隶属于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该学科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同步,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己发展成为在省内有重大影响,国内有较大影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共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180部,发表学术论文93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70余篇(次),被其他学者、学术著作引用、列为参考文献900余次(段),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各类课题110多项,获国外政府奖、中国图书奖、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40多项。其中,张铁夫教授的《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普希金与中国》、吴岳添教授的《马丁·杜加尔研究》、《法国文学流派的变迁》等著作,分别受到俄罗斯、法国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两国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同时,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该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为国家输送研究生197人,有在读研究生72人,该学科毕业的研究生中已有36人晋升为教授,其中部分教授已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该学科已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比较文学”课程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重点专业课程,历来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也一直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领导和教师的努力下,本课程积极进行各方面建设,经过曹让庭、张铁夫、季水河为代表的三代学人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目前已经在规模、水平、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位一体的教学对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核心课程教材(《新编比较文学教程》)、相关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后续课程教材(《中外文学与美学比较研究》)”紧密关联的教材建设格局。
本课程负责人季水河教授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十一五”重点学科负责人,湖南省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出版个人学术著作10部,主编、合著《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文学原理》等著作、教材20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共有著述200多万字。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以季水河教授为核心,逐渐形成了精兵强将的比较文学课程组。“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拓知识视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特色的一个窗口。作为“龙头型”课程,本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带动其他课程。同时,本课程应用面广,各个层级的学生、乃至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受益。湘潭大学教务处、文学与新闻学院各位领导非常关注本课程建设工作,提供整体思路,介绍相关经验,参与建设进程,并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课程组的各位教师齐心协力,使本课程的建设进展顺利。
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办学定位:湘潭大学是湖南省属重点大学,是湖南省、国家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育人目标指导下,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源情况: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2.8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千人。自2006年以来本科生中外地生源约46%,所有录取的学生中,均为重点线录取。五年以来,文学与新闻院生源情况良好,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平均每年招生规模为130人左右,外地生源40%,本科重点分数线以上录取100%,第一志愿录取85% 。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比较文学”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同时与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课程关系极为密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名家名论、思潮流派有一个清晰和系统的掌握。为了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思想,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如下改革:科学性方面,吸纳国内外学术界重要成果,力争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系统性方面,本课程以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为本,宏观上融入作为文学史背景的中西文化史,微观上引入作为文本分析范例的中外文学作品,穿插体现原汁原味特色的外文经典,形成了以《比较文学》为核心,以《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研究》、《中西文学类型比较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西翻译与传播研究》、《中西文论比较研究》、《 20世纪西方文论》、《美学》、《普希金研究》、 《外国文学史》、《欧美作家研究》、《欧美文学研究》、《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为外围的课程体系,内外呼应,中西配合,文本关联理论,观念联系方法,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角度为本科生、研究生的知识创新与能力锻炼提供进一步的深度思考,充分体现体系全面、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特点,以期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比较文学历史理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文学方法理论。教学大纲授课时数为48学时。比较文学历史理论,主要阐释比较文学的发生、发展、现状,介绍不同国别、不同流派的比较文学观点,为8学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主要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主要目的、具体功能,以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究范围,为13学时。比较文学的方法理论主要介绍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以及比较文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为27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比较文学的概念,对古、今、东、西纷繁复杂的中外文学状况有系统明晰的了解,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文化。
课程的难点:本课程十分重要,同时,本课程的内容极其广博,部分章节理论难度比较大,而课时比较有限,讲什么,如何讲,成为教学的首要难题。
解决办法:在课时有限、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学术水平尚需提高的压力下,很多兄弟院校将比较文学变成了“外国文学史”+“文学原理”的“杂合体”,而我们的思路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东西方文学出发的比较文学视野最为重要。同时,在多元化的时代,应该改变昔日泥古不化的局面,鼓励学生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念、学科意识对经典作品做合理而个性化的阐释。为此,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后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前提下,本课程不再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学生有备而来,形成师生互动,目前这一形式已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