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视频共88讲
-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类型:网络教育

- 材料力学第1讲
- 材料力学第2讲
- 材料力学第3讲
- 材料力学第4讲
- 材料力学第5讲
- 材料力学第6讲
- 材料力学第7讲
- 材料力学第8讲
- 材料力学第9讲
- 材料力学第10讲
- 材料力学第11讲
- 材料力学第12讲
- 材料力学第13讲
- 材料力学第14讲
- 材料力学第15讲
- 材料力学第16讲
- 材料力学第17讲
- 材料力学第18讲
- 材料力学第19讲
- 材料力学第20讲
- 材料力学第21讲
- 材料力学第22讲
- 材料力学第23讲
- 材料力学第24讲
- 材料力学第25讲
- 材料力学第26讲
- 材料力学第27讲
- 材料力学第28讲
- 材料力学第29讲
- 材料力学第30讲
- 材料力学第31讲
- 材料力学第32讲
- 材料力学第33讲
- 材料力学第34讲
- 材料力学第35讲
- 材料力学第36讲
- 材料力学第37讲
- 材料力学第38讲
- 材料力学第39讲
- 材料力学第40讲
- 材料力学第41讲
- 材料力学第42讲
- 材料力学第43讲
- 材料力学第44讲
- 材料力学第45讲
- 材料力学第46讲
- 材料力学第47讲
- 材料力学第48讲
- 材料力学第49讲
- 材料力学第50讲
- 材料力学第51讲
- 材料力学第52讲
- 材料力学第53讲
- 材料力学第54讲
- 提示:在线学习受线路和学校服务器的影响,可能有在线看不了的情况,建议选择下载之后离线学习!
- 第1讲:引言
- 第2讲:第1章 绪 论
- 第3讲:1.1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 第4讲:1.2 变形体的基本假设
- 第5讲:1.3 作用和荷载效应
- 第6讲:1.4 材料力学的任务
- 第7讲:回顾
- 第8讲:回顾(续)
- 第9讲:第2章 内力及内力图
- 第10讲:2.1 轴心拉压杆的内力及内力图
- 第11讲:2.2 扭转轴的内力及内力图
- 第12讲:2.3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及内力图
- 第13讲:2.3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及内力图(续1)
- 第14讲:2.3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及内力图(续2)
- 第15讲:2.3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及内力图(续3)
- 第16讲:2.4 组合变形结件的内力及内力图
- 第17讲:回顾
- 第18讲:回顾(续)
- 第19讲:第3章 截面的几何参数 3.1 截面的形心位置和面积矩
- 第20讲:3.2 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 第21讲:3.3 平行移轴公式
- 第22讲:回顾
- 第23讲:回顾(续)
- 第24讲:第4章 应该和变形 4.1 轴心拉压杆的应力与变形
- 第25讲:4.1 轴心拉压杆的应力与变形(续)
- 第26讲:4.2 扭转轴的应力与变形
- 第27讲:4.3 平面弯曲梁的应力
- 第28讲:4.3 平面弯曲梁的应力(续)
- 第29讲:4.4 平面弯曲梁的变形
- 第30讲:4.5 组合变形构件的应力
- 第31讲:回顾
- 第32讲:回顾(续)
- 第33讲:第5章 应力状态分析 5.1 应力状态的概念
- 第34讲:5.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 第35讲:5.3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
- 第36讲:5.4 三向应力状态
- 第37讲:5.5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分析
- 第38讲:5.6 广义虎克定律
- 第39讲:回顾
- 第40讲:回顾(续)
- 第41讲:第6章 强度计算 6.1 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42讲:6.2 材料的破坏和强度理论
- 第43讲:6.2 材料的破坏和强度理论(续1)
- 第44讲:6.2 材料的破坏和强度理论(续2)
- 第45讲:6.3 构件的强度条件
- 第46讲:6.4 轴心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 第47讲:6.4 轴心拉压杆的强度计算(续)
- 第48讲:6.5 扭转轴的强度计算
- 第49讲:6.6 平面弯曲梁的强度计算
- 第50讲:6.6 平面弯曲梁的强度计算(续)
- 第51讲:6.7 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
- 第52讲:6.7 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计算(续)
- 第53讲:回顾
- 第54讲:回顾(续)
- 第55讲:第7章 刚度计算 7.1 刚度的概念
- 第56讲:7.2 扭转轴的刚度计算
- 第57讲:7.3 平面弯曲梁的刚度计算
- 第58讲:回顾
- 第59讲:回顾(续)
- 第60讲:第8章 轴心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8.1 轴心压杆稳定性的概念
- 第61讲:8.2 欧拉公式和抛物线公式
- 第62讲:8.3 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 第63讲:回顾
- 第64讲:回顾(续)
- 第65讲:第9章 能量法和简单超静定结构 9.1 变形体的功
- 第66讲:9.2 莫尔定理
- 第67讲:9.3 卡氏第二定理
- 第68讲:9.4 简单超静定问题
- 第69讲:9.4 简单超静定问题(续)
- 第70讲:回顾
- 第71讲:回顾(续)
- 第72讲:第10章 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计算 10.1 动荷载的概念
- 第73讲:10.2 构件匀加速上升或下降时的动应力计算
- 第74讲:10.3 构件受竖直方向冲击时的动应力计算
- 第75讲:10.4 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简介
- 第76讲:回顾
- 第77讲:复习1
- 第78讲:复习2
- 第79讲:复习3
- 第80讲:复习4
- 第81讲:试题一
- 第82讲:试题一答案
- 第83讲:试题二
- 第84讲:试题二答案
- 第85讲:试题三
- 第86讲:试题三答案
- 第87讲:试题四
- 第88讲:试题四答案
- 提示:课程前二讲是免费下载的,您可以直接试下载。批量下载需要的学习币以标明的为准。>>批量下载方法
- 材料力学第01-02讲免费试下载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视频批量下载 提取密码:0d6a30
课程介绍
《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保证构件既安全适用又经济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必要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
其培养目标为: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为学习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力学概念和理论分析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为培养未来注册结构师打下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多思考、多联系、多与身边的工程实际相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材: 材料力学,张流芳主编,中国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一、基本要求
1.绪论
熟悉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掌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与应力的概念。线变形和角变形。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内力及内力图
了解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组和变形构件、斜梁、折梁、曲梁的受力特点;熟悉截面法、内力正负号的规定及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微分关系;掌握各种构件在均布荷载、集中力、集中力偶下指定截面内力的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
3.截面的几何参数
掌握简单图形形心和惯性矩的求法;理解面积矩、惯性矩、惯性半径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4.应力和变形
熟悉应力、应变、变形、位移、危险截面、危险点的基本概念;应力和应变正负号的规定;掌握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的应力分布特点、应力计算和变形计算。
5.应力状态分析
理解应力状态,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图解法。掌握三向应力圆的作法。理解广义虎克定律。简单了解平面应变分析。
6.强度计算
掌握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了解非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材料破坏形式分析,掌握第一、二、三、四强度理论及其近代解释;掌握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和组和变形构件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7.刚度计算
熟悉刚度的基本概念和三种基本变形构件对应的刚度;掌握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的刚度条件及其应用。
8.轴心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理解压杆弹性平衡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超过比例极限时压杆的临界力—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掌握压杆稳定性设计的步骤、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9.能量法和简单超静定问题
了解莫尔强度理论和卡氏第二理论;掌握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和解题步骤。
10.动荷载下的动应力计算
理解动荷载和交变应力的概念;掌握各种情况下动荷载动力系数的求法;材料疲劳破坏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绪论
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作用和效应;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向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连续、均匀和各向同性。
2.内力及内力图
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组和变形构件、斜梁、折梁、曲梁的内力计算及其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
3.截面的几何参数
截面形心的计算方法;面积矩、惯性矩(轴惯性矩和极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的计算;平行移轴公式;形心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的概念。
4.应力和变形
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的应力计算;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的变形特点及其计算;组和变形构件的应力计算。
5.应力状态分析
一点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数解法和图解法;三向应力状态的特点;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分析;广义胡克定律的基本概念。
6.强度计算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破坏特征、强度理论和强度条件;轴心拉压杆、扭转轴、平面弯曲梁和组合变形结构的强度计算。
7.刚度计算
刚度的基本概念;扭转轴和平面弯曲梁的刚度计算。
8.轴心压杆的稳定性计算
轴心压杆稳定性的概念;欧拉公式和抛物线公式的特点;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9.能量法和简单超静定问题
变形体的功;莫尔定理和卡氏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10.动荷载下的动应力计算
动荷载的基本概念;构件匀加速上升或下降时和受竖直方向冲击时的动应力计算;交变应力与疲劳强度的基本概念。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54学时,课内外学时比例为1:2,课内学时分配如下表:
四、其它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
教学外还应有4学时的实验教学。
1.拉伸试验
测定低碳钢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和抗拉强度。
测定低碳钢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
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2.矩形截面梁的纯弯曲实验
熟悉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测量矩形截面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比较正应力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