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机械制图213讲视频
- 来源:重庆大学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类型:网络教育

- 提示:在线学习受线路和学校服务器的影响,可能有在线看不了的情况,建议选择下载之后离线学习!
- 第1讲:0.1 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 第2讲:0.2 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 第3讲:0.3 课程的学习方法
- 第4讲:1.1.1 比例
- 第5讲:1.1.2 字体
- 第6讲:1.1.3 线型
- 第7讲:1.1.4 尺寸注法
- 第8讲:2.1.1 绘图铅笔
- 第9讲:2.1.2 图版、丁字尺、三角板
- 第10讲:2.1.3 绘图仪器
- 第11讲:2.2.1 圆周等分和正多边形
- 第12讲:2.2.2 椭圆画法
- 第13讲:2.2.3 锥度与斜度
- 第14讲:2.2.4 圆弧连接的画法
- 第15讲:2.3.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 第16讲:2.3.2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 第17讲:2.3.3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 第18讲:2.3.4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 第19讲:3.1.1 投影法的建立
- 第20讲:3.1.2 投影法的分类
- 第21讲:3.2.1 直线
- 第22讲:3.2.2 平面
- 第23讲:4.1.1 直角三投影面体系
- 第24讲:4.1.2 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 第25讲:4.1.3 三面投影与直角坐标
- 第26讲:4.1.4 点的轴测投影
- 第27讲:4.1.5 两点相对位置的确定
- 第28讲:4.1.6 重影点及可见性
- 第29讲:4.2.1 直线的投影图
- 第30讲:4.2.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
- 第31讲:4.2.3 直线上的点
- 第32讲:4.2.4 二直线的相对位置
- 第33讲:4.2.5 直角的投影
- 第34讲:4.3.1 平面的表示法
- 第35讲:4.3.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征
- 第36讲:4.3.3 平面内的点和直线
- 第37讲:4.3.4 平面和直线关系
- 第38讲:5.1.1 平面立体
- 第39讲:5.1.2 圆柱体
- 第40讲:5.1.3 圆锥体
- 第41讲:5.1.4 球面体
- 第42讲:5.1.5 环面体
- 第43讲:5.1.6 回转体
- 第44讲:5.2.1 基本概念
- 第45讲:5.2.2 平面立体截交线
- 第46讲:5.2.3 圆柱体截交线
- 第47讲:5.2.4 圆锥体截交线
- 第48讲:5.2.5 球面截交线
- 第49讲:5.2.6 回转面截交线
- 第50讲:5.3.1 基本概念
- 第51讲:5.3.2 两圆柱相贯
- 第52讲:5.3.3 圆柱与圆锥相贯
- 第53讲:5.3.4 圆柱与球面相贯
- 第54讲:5.3.5 圆锥与球面相贯
- 第55讲:5.3.6 求相贯线的方法
- 第56讲:6.1.1 组合体的定义
- 第57讲:6.1.2 组成方式
- 第58讲:6.1.3 相邻表面的关系
- 第59讲:6.2.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 第60讲:6.2.2 三视图投影规律
- 第61讲:6.2.3 三视图绘制步骤
- 第62讲:6.3.1 尺寸标注基本要求
- 第63讲:6.3.2 基本立体的尺寸标注
- 第64讲:6.3.3 组合体尺寸标注方法
- 第65讲:6.4.1 概述
- 第66讲:6.4.2 读图要点
- 第67讲:6.4.3 用形体分析法读三视图
- 第68讲:6.4.4 用线面分析法读三视图
- 第69讲:7.1.1 轴测图的形成
- 第70讲:7.1.2 轴测图的基本参数
- 第71讲:7.1.3 轴测投影的性质
- 第72讲:7.2.1 正等测轴测图的参数
- 第73讲:7.2.2 平面立体的正等测
- 第74讲:7.2.3 回转体的正等测
- 第75讲:7.2.4 组合体的正等测
- 第76讲:7.3.1 轴间角和伸缩系数
- 第77讲:7.3.2 斜二测的画法
- 第78讲:7.3.3 斜二测的适用情形
- 第79讲:8.1.1 基本视图
- 第80讲:8.1.2 向视图
- 第81讲:8.1.3 局部视图
- 第82讲:8.1.4 斜视图
- 第83讲:8.2.1 基本概念
- 第84讲:8.2.2 全剖视图
- 第85讲:8.2.3 半剖视图
- 第86讲:8.2.4 局部剖视图
- 第87讲:8.2.5 投影垂直面剖切产生的剖视图
- 第88讲:8.2.6 几个平行剖切面产生的剖视图
- 第89讲:8.2.7 几个相交剖切面产生的剖视图
- 第90讲:8.3.1 基本概念
- 第91讲:8.3.2 重合断面
- 第92讲:8.3.3 移出断面
- 第93讲:8.4.1 局部放大图
- 第94讲:8.4.2 规定画法
- 第95讲:8.5 图示原则
- 第96讲:9.1.1 互换性
- 第97讲:9.1.2 尺寸公差概念
- 第98讲:9.1.3 配合概念
- 第99讲:9.1.4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
- 第100讲:9.2.1 形位公差的概念
- 第101讲:9.2.2 形位公差的代号及含义
- 第102讲:9.2.3 形位公差的标注
- 第103讲:9.2.4 形位公差标注中数值及有关符号的说明
- 第104讲:10.1.1 螺纹参数
- 第105讲:10.1.2 外螺纹画法
- 第106讲:10.1.3 内螺纹画法
- 第107讲:10.1.4 螺纹标记
- 第108讲:10.1.5 螺纹旋合
- 第109讲:10.2.1 螺纹连接件
- 第110讲:10.2.2 螺栓连接
- 第111讲:10.2.3 螺柱连接
- 第112讲:10.2.4 螺钉连接
- 第113讲:10.3.1 圆柱销
- 第114讲:10.3.2 圆锥销
- 第115讲:10.3.3 开口销
- 第116讲:10.4.1 键联结的结构和类型
- 第117讲:10.4.2 键联结的参数确定
- 第118讲:10.4.3 键联结的画法和标注
- 第119讲:11.1.1 零件图的作用
- 第120讲:11.1.2 零件图的内容
- 第121讲:11.2.1 零件的结构分析方法
- 第122讲:11.2.2 零件的铸造结构
- 第123讲:11.2.3 零件加工工艺结构
- 第124讲:11.3.1 零件主视图的选择
- 第125讲:11.3.2 其他视图的选择
- 第126讲:11.3.3 典型零件的分析
- 第127讲:11.4.1 零件图上尺寸标注的要求
- 第128讲:11.4.2 尺寸基准的选择
- 第129讲:11.4.3 尺寸标注的形式
- 第130讲:11.4.4 合理标注尺寸的原则
- 第131讲:11.4.5 常见结构要素的尺寸注法
- 第132讲:11.5.1 表面结构表示法
- 第133讲:11.5.2 表面结构符号的画法及含义
- 第134讲:11.5.3 表面结构评定参数与术语
- 第135讲:11.5.4 表面结构参数选用
- 第136讲:11.5.5 表面结构在工程图样中的标注
- 第137讲:11.6.1 基本要求
- 第138讲:11.6.2 读零件图步骤
- 第139讲:12.1.1 圆柱齿轮
- 第140讲:12.1.2 轮齿参数
- 第141讲:12.1.3 齿轮画法
- 第142讲:12.2.1 圆柱螺旋弹簧的种类
- 第143讲:12.2.2 圆柱螺旋弹簧参数
- 第144讲:12.2.3 圆柱螺旋弹簧的规定画法
- 第145讲:13.1.1 进入AutoCAD
- 第146讲:13.1.2 AutoCAD绘图界面简介
- 第147讲:13.2.1 图幅设置
- 第148讲:13.2.2 图层设置
- 第149讲:13.2.3 模板图的存储
- 第150讲:13.3.1 直线绘制
- 第151讲:13.3.2 圆的绘制
- 第152讲:13.3.3 多段线的绘制
- 第153讲:13.3.4 圆弧的绘制
- 第154讲:13.3.5 椭圆的绘制
- 第155讲:13.3.6 样条曲线的绘制
- 第156讲:13.3.7 正多边形的绘制
- 第157讲:13.3.8 图案填充
- 第158讲:13.4.1 图形的擦除
- 第159讲:13.4.2 图线的切断
- 第160讲:13.4.3 图线的修剪
- 第161讲:13.4.4 图线的延伸
- 第162讲:13.4.5 图形倒圆角
- 第163讲:13.4.6 图形倒角
- 第164讲:13.4.7 图形的映射
- 第165讲:13.4.8 图形的阵列
- 第166讲:13.4.9 图形的复制
- 第167讲:13.4.10 图形的偏移
- 第168讲:13.4.11 图形的旋转
- 第169讲:13.4.12 图形的平移
- 第170讲:13.4.13 命令取消和恢复
- 第171讲:13.4.14 对象属性编辑
- 第172讲:13.5.1 文本样式设置
- 第173讲:13.5.2 文本的注写
- 第174讲:13.5.3 特殊字符的注写
- 第175讲:13.5.4 文本的编辑
- 第176讲:13.6.1 尺寸式样设置
- 第177讲:13.6.2 线性尺寸标注
- 第178讲:13.6.3 径向尺寸标注
- 第179讲:13.6.4 角度尺寸标注
- 第180讲:13.6.5 引出标注
- 第181讲:13.6.6 尺寸标注的编辑
- 第182讲:13.7 零件图绘制步骤
- 第183讲:13.8.1 基本立体生成
- 第184讲:13.8.2 实体的布尔运算
- 第185讲:13.8.3 三维实体的编辑
- 第186讲:13.8.4 立体的造型
- 第187讲:14.1.1 装配图的作用
- 第188讲:14.1.2 装配图的内容
- 第189讲:14.2.1 规定画法
- 第190讲:14.2.2 特殊画法
- 第191讲:14.2.3 简化画法
- 第192讲:14.3.1 滚动轴承的构造和种类
- 第193讲:14.3.2 滚动轴承的代号和标记
- 第194讲:14.3.3 滚动轴承的画法
- 第195讲:14.4.1 接触面与配合面的结构
- 第196讲:14.4.2 螺纹连接的合理结构
- 第197讲:14.4.3 轴上零件的装配结构
- 第198讲:14.5.1 性能尺寸
- 第199讲:14.5.2 装配尺寸
- 第200讲:14.5.3 外形尺寸
- 第201讲:14.5.4 安装尺寸
- 第202讲:14.5.5 其他重要尺寸
- 第203讲:14.6.1 编零件序号的方法
- 第204讲:14.6.2 序号标注中的一些规定
- 第205讲:14.6.3 明细栏
- 第206讲:14.7.1 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
- 第207讲:14.7.2 装配图的表达方案
- 第208讲:14.7.3 画装配图的步骤
- 第209讲:14.8.1 读装配图的要求
- 第210讲:14.8.2 读装配图的步骤
- 第211讲:14.9.1 拆画零件图的要求
- 第212讲:14.9.2 零件尺寸处理
- 第213讲:14.9.3 拆画零件图的方法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及内容简介
1、课程性质
《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工程技术界通用的一门特殊语言。
本课程主要研究物体空间结构的表达方法,通过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掌握其原理、方法和技能,进而直接指导以机械制造为主的社会生产。
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熟悉工程图样有关的国家标准,了解各种机械的制造工艺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绘制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以及应用尺规绘图、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并对一般工程图样能够进行读图分析,确定机械的结构、大小和技术要求,从而初步具有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2、内容简介
课程包括制图技术、正投影方法、机械图样和计算机绘图四个部分。
制图技术主要介绍绘制平面图样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国家标准有关工程图样的基本规定,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熟练画出任意位置的直线和圆弧,掌握用圆弧和直线构成的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做到作图准确,图线分明,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美观。会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会分析图形和尺寸的关系,从而初步掌握绘制平面图形的方法。
正投影方法是制图基础,是学习用平面来表达空间的思维方法,用投影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三维空间的点,直线、平面等抽象的几何要素的相互关系,用三视图来完整表达几何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对几何体进行构造——画图;对三视图进行分析——读图;并能在三视图上正确、完整、合理的标注尺寸,确定其结构大小。通过学习中的设计实践,初步掌握实际表达物体的四种视图,即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三种剖视图,即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两种断面图,即重合断面、移出断面的画法和其他规定画法。让学生做到用平面图形表示产品结构时,做到视图选择恰当,位置配置清晰,投影表示简洁,尺寸齐全合理。培养学员的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机械图样主要包括标准件、常用件、典型结构(螺纹)、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内容,阅读机械图样的技能是本课程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按照形体分析等方法进行读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计算机绘图不同于手工仪器绘制的图样,强调精确的高效的绘制平面图形,绘制一般零件图和装配图,它们所具有的图线,符号,文字都是学员要会处理的内容,对任意曲线等也应该能够处理。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现代机械制图》.祖业发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习题集:
《现代机械制图习题集》.祖业发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参考教材:
1、《机械制图(第四版)》.刘朝儒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2、《图学应用教程》.陆国栋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3、《机械制图》.焦永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5
4、《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冯开平等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5、《机械制图》.钱可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5月
绪论
0.1 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0.2 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0.3 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1.1 《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部分规定
1.1.1 比例
1.1.2 字体
1.1.3 线型
1.1.4 尺寸注法
1.1.5 图纸幅面及格式(自学)
1.1.6 技术制图标题栏(自学)
1.1.7 技术制图明细栏(自学)
1.1.8 剖面符号(自学)
1.2 计算机绘图的有关规则(自学)
1.2.1 图线(自学)
1.2.2 字体(自学)
1.2.3 线型与图层的编码(自学)
第二章 尺规绘图
2.1 绘图工具及仪器的使用方法
2.1.1 绘图铅笔
2.1.2 图版、丁字尺、三角板
2.1.3 绘图仪器
2.2 几何作图
2.2.1 圆周等分和正多边形
2.2.2 椭圆画法
2.2.3 锥度与斜度
2.2.4 圆弧连接的画法
2.2.5 圆的渐开线画法(自学)
2.3 平面图形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2.3.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2.3.2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2.3.3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
2.3.4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第三章 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3.1 投影法的建立及其分类
3.1.1 投影法的建立
3.1.2 投影法的分类
3.2 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3.2.1 直线
3.2.2 平面
第四章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4.1 点的投影
4.1.1 直角三投影面体系
4.1.2 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4.1.3 三面投影与直角坐标
4.1.4 点的轴测投影
4.1.5 两点相对位置的确定
4.1.6 重影点及可见性
4.2 直线的投影
4.2.1 直线的投影图
4.2.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
4.2.3 直线上的点
4.2.4 二直线的相对位置
4.2.5 直角的投影
4.3 平面的投影
4.3.1 平面的表示法
4.3.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征
4.3.3 平面内的点和直线
4.3.4 平面和直线关系
第五章 基本立体及其表面交线
5.1 基本立体
5.1.1 平面立体
5.1.2 圆柱体
5.1.3 圆锥体
5.1.4 球面体
5.1.5 环面体
5.1.6 回转体
5.2 截交线
5.2.1 基本概念
5.2.2 平面立体截交线
5.2.3 圆柱体截交线
5.2.4 圆锥体截交线
5.2.5 球面截交线
5.2.6 回转面截交线
5.3 相贯线
5.3.1 基本概念
5.3.2 两圆柱相贯
5.3.3 圆柱与圆锥相贯
5.3.4 圆柱与球面相贯
5.3.5 圆锥与球面相贯
5.3.6 求相贯线的方法
第六章 组合体
6.1 组合体的组成分析
6.1.1 组合体的定义
6.1.2 组成方式
6.1.3 相邻表面的关系
6.2 组合体三视图及绘制
6.2.1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6.2.2 三视图投影规律
6.2.3 三视图绘制步骤
6.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
6.3.1 尺寸标注基本要求
6.3.2 基本立体的尺寸标注
6.3.3 组合体尺寸标注方法
6.4 读三视图
6.4.1 概述
6.4.2 读图要点
6.4.3 用形体分析法读三视图
6.4.4 用线面分析法读三视图
第七章 轴测投影
7.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7.1.1 轴测图的形成
7.1.2 轴测图的基本参数
7.1.3 轴测投影的性质
7.2 正等测轴测图画法
7.2.1 正等测轴测图的参数
7.2.2 平面立体的正等测
7.2.3 回转体的正等测
7.2.4 组合体的正等测
7.3 斜二测
7.3.1 轴间角和伸缩系数
7.3.2 斜二测的画法
7.3.3 斜二测的适用情形
第八章 物体的表达方法
8.1 视图
8.1.1 基本视图
8.1.2 向视图
8.1.3 局部视图
8.1.4 斜视图
8.2 剖视
8.2.1 基本概念
8.2.2 全剖视图
8.2.3 半剖视图
8.2.4 局部剖视图
8.2.5 投影垂直面剖切产生的剖视图
8.2.6 几个平行剖切面产生的剖视图
8.2.7 几个相交剖切面产生的剖视图
8.3 断面
8.3.1 基本概念
8.3.2 重合断面
8.3.3 移出断面
8.4 其他表达方法
8.4.1 局部放大图
8.4.2 规定画法
8.5 图示原则
8.6 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8.6.1 第三角投影(自学)
8.6.2 第三角投影法与第一角投影法的比较(自学)
8.6.3 两种投影法的识别符号(自学)
第九章 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
9.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标注
9.1.1 互换性
9.1.2 尺寸公差概念
9.1.3 配合概念
9.1.4 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
9.2 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标注
9.2.1 形位公差的概念
9.2.2 形位公差的代号及含义
9.2.3 形位公差的标注
9.2.4 形位公差标注中数值及有关符号的说明
第十章 标准件
10.1 螺纹
10.1.1 螺纹参数
10.1.2 外螺纹画法
10.1.3 内螺纹画法
10.1.4 螺纹标记
10.1.5 螺纹旋合
10.2 螺纹连接画法
10.2.1 螺纹连接件
10.2.2 螺栓连接
10.2.3 螺柱连接
10.2.4 螺钉连接
10.3 销连接
10.3.1 圆柱销
10.3.2 圆锥销
10.3.3 开口销
10.4 键联结
10.4.1 键联结的结构和类型
10.4.2 键联结的参数确定
10.4.3 键联结的画法和标注
第十一章 零件图
11.1 零件图概述
11.1.1 零件图的作用
11.1.2 零件图的内容
11.2 零件的结构分析
11.2.1 零件的结构分析方法
11.2.2 零件的铸造结构
11.2.3 零件加工工艺结构
11.3 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11.3.1 零件主视图的选择
11.3.2 其他视图的选择
11.3.3 典型零件的分析
11.4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11.4.1 零件图上尺寸标注的要求
11.4.2 尺寸基准的选择
11.4.3 尺寸标注的形式
11.4.4 合理标注尺寸的原则
11.4.5 常见结构要素的尺寸注法
11.5 表面结构表示法
11.5.1 表面结构表示法
11.5.2 表面结构符号的画法及含义
11.5.3 表面结构评定参数与术语
11.5.4 表面结构参数选用
11.5.5 表面结构在工程图样中的标注
11.6 零件图的阅读
11.6.1 基本要求
11.6.2 读零件图步骤
11.7 零件测绘
11.7.1 画零件草图的要求(自学)
11.7.2 零件测绘步骤(自学)
11.7.3 画零件工作图(自学)
11.7.4 螺纹和圆柱齿轮的测绘(自学)
11.7.5 测绘注意事项(自学)
第十二章 齿轮、弹簧
12.1 圆柱齿轮
12.1.1 圆柱齿轮
12.1.2 轮齿参数
12.1.3 齿轮画法
12.2 弹簧
12.2.1 圆柱螺旋弹簧的种类
12.2.2 圆柱螺旋弹簧参数
12.2.3 圆柱螺旋弹簧的规定画法
第十三章 计算机绘图
13.1 AutoCAD基本知识
13.1.1 进入AutoCAD
13.1.2 AutoCAD绘图界面简介
13.2 AutoCAD绘图环境设置
13.2.1 图幅设置
13.2.2 图层设置
13.2.3 模板图的存储
13.3 二维绘图
13.3.1 直线绘制
13.3.2 圆的绘制
13.3.3 多段线的绘制
13.3.4 圆弧的绘制
13.3.5 椭圆的绘制
13.3.6 样条曲线的绘制
13.3.7 正多边形的绘制
13.3.8 图案填充
13.4 图形编辑
13.4.1 图形的擦除
13.4.2 图线的切断
13.4.3 图线的修剪
13.4.4 图线的延伸
13.4.5 图形倒圆角
13.4.6 图形倒角
13.4.7 图形的映射
13.4.8 图形的阵列
13.4.9 图形的复制
13.4.10 图形的偏移
13.4.11 图形的旋转
13.4.12 图形的平移
13.4.13 命令取消和恢复
13.4.14 对象属性编辑
13.5 文本注写
13.5.1 文本样式设置
13.5.2 文本的注写
13.5.3 特殊字符的注写
13.5.4 文本的编辑
13.6 尺寸标注
13.6.1 尺寸式样设置
13.6.2 线性尺寸标注
13.6.3 径向尺寸标注
13.6.4 角度尺寸标注
13.6.5 引出标注
13.6.6 尺寸标注的编辑
13.7 零件图绘制步骤
13.8 立体的生成
13.8.1 基本立体生成
13.8.2 实体的布尔运算
13.8.3 三维实体的编辑
13.8.4 立体的造型
第十四章 装配图
14.1 装配图概述
14.1.1 装配图的作用
14.1.2 装配图的内容
14.2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
14.2.1 规定画法
14.2.2 特殊画法
14.2.3 简化画法
14.3 滚动轴承
14.3.1 滚动轴承的构造和种类
14.3.2 滚动轴承的代号和标记
14.3.3 滚动轴承的画法
14.4 常见装配结构
14.4.1 接触面与配合面的结构
14.4.2 螺纹连接的合理结构
14.4.3 轴上零件的装配结构
14.5 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
14.5.1 性能尺寸
14.5.2 装配尺寸
14.5.3 外形尺寸
14.5.4 安装尺寸
14.5.5 其他重要尺寸
14.6 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
14.6.1 编零件序号的方法
14.6.2 序号标注中的一些规定
14.6.3 明细栏
14.7 装配图的绘制
14.7.1 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
14.7.2 装配图的表达方案
14.7.3 画装配图的步骤
14.8 读装配图
14.8.1 读装配图的要求
14.8.2 读装配图的步骤
14.9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14.9.1 拆画零件图的要求
14.9.2 零件尺寸处理
14.9.3 拆画零件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