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经济学院电法勘探21讲视频
- 来源:石家庄经济学院
- 格式:高清三分屏视频
- 类型:电大课程

- 提示:课程前二讲是免费下载的,您可以直接试下载。批量下载需要的学习币以标明的为准。>>批量下载方法
- 电法勘探第01-02讲免费试下载
- 电法勘探批量下载 提取密码:dfd530
课程介绍
一.基本情况
《电法勘探》课程自2002年作为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建设以来,经历了教学大纲的多次修改,教学实验课程大纲的制定,授课多媒体的建设,以及初步制作了实验多媒体,习题库的建设等。于2006年度被学校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从而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已成为勘察技术与工程和地球信息与科学技术两个专业的骨干课程。
为实现用五年的时间将《电法勘探》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在勘查技术学院的领导下,该课程建设组对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如下:
1. 做好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按着省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的不合理,总体年龄偏大,年轻教师不足,计划引入2—3名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以充实该课程的教师队伍。
2. 加强电法实验室建设。
我们要抓住学校对电法实验室建设的机遇,在电法勘探实验教学大纲的框架下,组织好实验教材的编写,提高实验多媒体的水平,搞好实验设备仪器的安装,调试和实验内容的设计,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实验室。
3. 教材建设。
要结合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完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拟编写相应的《电法勘探》教材,完成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和电法勘探习题集。
4.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电法勘探》课程要求数学、物理学基础好,所涉及到的理论性较强,深度大,
学生学习普遍反映困难较大的特点,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方式,教学内容的分工,加强学科方法的讲授,实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一定数量的课堂讨论教学试验,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某方面教学方法的探索。
5. 逐步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环境
将科研工作作为《电法勘探》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大力开展以电法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开发工作,既培养了教师队伍,又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在科研工作中力求吸引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使其在校期就能得到生产实践技能和从事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电法勘探》课程建设的重点和特色
结合我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的要求,我们在广泛调研同类兄弟高等院校的基础,确立了《电法勘探》课程的建设重点和特色。
1. 规范化教学模式
将《电法勘探》课程建设成规范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完善好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
纲,建好习题库和考试题库,在教学大纲编写过程重点确定讲授内容,范围,深度和难点,使授课教师有章可询,做到不同讲授教师讲授相同的基本课程内容和统一的授课要求。
此外,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鼓励讲课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讲授个性化和艺术特色。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科研工作相融合,与专业技术发展前沿相联系,与哲学思想方法相对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做到教学文件规范化,即;教案,讲稿格式要规范化,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要规范化。
2. 注重三基教学,突出工程电法勘探的特色
《电法勘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又是应用地球物理(简称
“物探”)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我校应用地球物理自20世纪70年代就在我国地质行业以工程地球物理(简称“工程物探”)为特色而著称,先后承担了省部级工程地球物理类科研项目几十项,获取了一大批相关科研成果,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科研有其专长的教学队伍。至今形成了我校培养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特色,即:具有知识面宽,工程勘察方向突出的特色。均已被国内同所供认。
我们保持我校应用地球物理教学的办学特色,将《电法勘探》建设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突出工程电法勘探为特色的课程,使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在电法勘探具有从事工程勘查领域中的专长,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基于上述的课程建设思想,我们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在讲授各种电法勘探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讲授的基础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讲授内容:一是各种电法勘探方法在工程勘察中应用技术及实例,通过讲授能使学生们较好地掌握在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二是更多的设置与工程电法勘探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程。以使同学们更好的熟悉和掌握电法勘探在工程中的工作技能。
通过该课程的建设,使《电法勘探》的课程特色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在同行内被共认的知名课程。
3. 建设好一支《电法勘探》课程的教学,研究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几年中大力加强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素质高的课程建设群体。
(1)培养、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改变现有课程建设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为解决现有教师队伍的不合理。我们有计划的从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中留校任教,另一方面引进校外硕士、博士研究生,使其结构基本合理,并满足教学的需要。
(2)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鉴于《电法勘探》是一门技术先进、发展较快的学科。为保持课程内容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适应生产实践需要。教师的业务素质要随之得到提高,使其具有能跟踪该学科前缘的能力。做到讲课内容不陈旧、不落后。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为此,我们重视教师自身的建设,而重中之重是自己业务素质的提高。为提高教师的业务质量,以确保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采取两项措施。第一不定期开好专业学术研讨会,其内容有电法勘探新技术、新方法,课程授课经验总结,相互听课或示范讲课,课程建设研讨等活动;第二要有计划参加校内的专业学术会议和培训班,积极参于同行交流,以使教师知识获得不断的更新。
(3)大力开展科研、开发工作
通过开展科研、开发工作,实现科研、开发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使《电法教学》逐步形成我校教、学、研的中心。
本课程组教师曾在“九五”期间完成了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河北省水资源电法勘探高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纯异常参数,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省自然基金项目:“岩体边破稳定性应力数值定量分析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围绕着《电法勘探》课程内容,完成了“河北省山海关长城墙体检测技术的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长城墙体的可行性,并测定了有关介电常数,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近年课程建设组承担了河北省科技厅指导性项目:“探地雷达检测公路路面质量的研究”,承担了河南省交通科技项目:“探地雷达对公路路面基底检测技术的研究”。
在研项目有国土资源部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含水层含水量预测综合物探技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矿调项目:内蒙古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一带1:5万综合方法找矿;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桩-土-结构体系的复合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度研究;华北地勘总局找矿项目:.内蒙古赤峰林西大营子乡多金属矿电法勘探等。科研成果都有利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充实了教学内容,特别是吸收了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近三年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9篇。
此外,利用寒暑假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或专业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与中核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为基地,开展产学研学生实践活动,先后完成了“大连核电站结合物探技术的研究”和“PS测井软件开发”等校级大学生科技项目,近年来科研组同学在国内公开期刊发表论文两篇。
我们继续大力科研开发工作,并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使高年级大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开发。在校期间得到科研,生产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电法勘探》的教学质量。
4. 建设好电法勘探实验室:
针对电法勘探实验室存在着仪器设备严重重陈旧和不足问题。为满足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得到校,院领导高度重视,对电法勘探实验的建设方案做出了建设安排,近年投入购置一批电法仪器设备。我们要抓住电法勘探实验室重点建设的时机,力争用两年时间建设好电法勘探实验室,并将该实验室建设为具有以下特色:
(1)办成一个教学开放式实验室
由于电法勘探实验室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实验室。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属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等实验任务。我们要探讨一条培养高年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设置一部分专业实验课程,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观测,并写出实验报告;课余时间向高年级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设计实验的业余实验活动。为学生提高锻炼自己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条件。发挥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并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将电法勘探实验课建成教学.科研和开发的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电法勘探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首先,要编写好符合实验大纲的实验指导书,通过实验使学生们掌握电法实验的仪器操作,实验观测过程和资料整理方法,并掌握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对同学们开展实验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组的老师一方面要搞好实验教学,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电法实验室条件服务于科研工作,对教师采取全天开放,真正使电法实验室师生科研开发的基地。
5. 搞好《电法勘探》多媒体教学建设
充分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建设好课堂讲授课件,实验教学课件,电法勘探试题库和课题库。探索编制媒体演示实验课件的建设,进行网络课外教学活动尝试。
要改革现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方式。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助的讲授方式,使多媒体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动力,辅助教师直观、形象、便捷和可重复性的教学优势,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我们要结合《电法勘探》的各章节讲授内容,编制以反映电法勘探新技术,科研与开发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勘技风采》,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作为课外教学的多媒体。达到启发同学们的专业热情,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开扩同学们的专业实际应用视野的目标。
6. 加强《电法勘探》教材建设。
通过对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总结,要组织编写出反映我们自己课程特色的教材。包括:讲授教材,实验教材和习题集。我们要使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突出工程电法勘探,在各种电法勘探方法的阐述中要突出用于工程上的特点和要求,并尽可能的反映我校在该专业方面的科研成果。
(2)突出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讲授,强调系统的完整性,注重哲学思维方法的阐述。
通过课程建设,使《电法勘探》课程成为在国内有特色影响,省内一流的知名品牌精品课程。
《电法勘探》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使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 制:四年本科
学 时:76学时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
二零零七年三月
目 录
课程教学目标……………………………………………………………1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1
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
绪论………………………………………………………………………1
第一章 电阻率法………………………………………………………1
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3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4
第四章 电磁感应法……………………………………………………5
实验 一 …………………………………………………………………5
实验 二 …………………………………………………………………5
实验 三 …………………………………………………………………5
实验 四 …………………………………………………………………5
实验 五 …………………………………………………………………5
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任务与地位:
《电法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课。它是利用电学原理进行勘查的应用学科,在地质学,资源勘查,岩土工程勘查,水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调查,地下埋设物调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掌握电法勘探的应用条件,掌握各种电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应具备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理论、地质,岩土工程和水文地质勘查的知识基础。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结合地质、工程勘察任务,正确运用电法勘探的方法,从事勘查工作。并具有综合利用各种物探方法的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次 | 章 目 | 课 时 | 备 注 |
1 | 绪论 | 2 |
|
2 | 电阻率法 | 26 |
|
3 |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 8 |
|
4 | 激发极化法 | 8 |
|
5 | 电磁感应法 | 22 |
|
实 验 | 10 | 5个实验 | |
合 计 | 76 |
|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 论
电法勘探的概念、前提条件,研究内容、意义、方法与发展概况
提示:使学生对电法勘探有全面的了解,重点介绍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范围及其在地质和工程勘察中的地位;简介该方法的分类及发展史,现状及发展远景,并说明本课程学习方法。
第一章 直流电阻率法
第一节 岩、矿石的电阻率
一.岩、矿石电阻率的一般特点
矿物按其导电性可分为金属导体,半导体和离子导体。其电阻率值依次变大;三大类岩石中火成岩和变质岩电阻率偏高,沉积岩偏低。
二. 影响岩、矿石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岩、矿石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成分和结构,含水量,温度。
第二节 电阻率法的基本理论
一.下半空间均匀介质中点源稳定电流电场
分析单点电流源和异性点电流源电场的分布规律,
二. 视电阻率的概念与电阻率法的实质
推导出下半空间均匀介质条件下的电阻率计算表达式,引入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视电阻率的概念。推导出视电阻率的微分表达式,分析决定视电阻率的主要因素,特别要强调包含了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电信息。
三. 下半空间非均匀介质中稳定电流场的计算与物理模拟方法
首先,给出下半空间非均匀介质中稳定电流场的定解问题。计算方法可分:解析法和数值计算法,物理模拟方法重点介绍水槽法。
实验一:电法仪器认识
提示:了解岩、矿石的导电性及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重点掌握电阻率公式的导出、视电阻率概念及视电阻率微分公式。
第三节 电阻率法的仪器设备与工作方法
一.电阻率法的仪器设备
电位测量采用自动补尝原理,输入阻抗高,可提高观测精度。此外,还有电源,连接导线,铁电极,铜电极和不极化电极。
二. 电阻率法的类型
按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式可分:电剖面法,电阻率测深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电剖面法又可进一步分为:二极、三极、四极、偶极、联合剖面法和中间梯度法,每种方法的装置系数不同,但一些装置的视电阻率值存在着内在联系。
①岩、矿石的电阻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②电极的接地电阻,③仪器、导线漏电,④观测精度,⑤电极电位,⑥测网布置,⑦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图示。
提示:了解电阻率法仪器测量原理及特点,各类装置的视电阻率值存在着内在联系和接地电阻的概念。
第四节 电阻率剖面法
它是一组探测在某一深度范围内地电介质沿剖面分布的电法勘探方法
三极、联合剖面法、对称四极剖面法
分析地下均匀围岩介质条件下球体视电阻率异常的理论曲线,板状体视电阻率异常的物理模拟实验曲线,建立起视电阻率异常特征与异常体的电性、埋深、形状和产状的关系。一般联合剖面法对低阻体异常反映效果好,对称四极剖面法对高阻体异常反映效果好。此外,采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还有助于异常解释。
中间梯度法
分析地下均匀围岩介质条件下球体视电阻率异常的理论曲线,板状体视电阻率异常的物理模拟实验曲线,建立起视电阻率异常特征与异常体的电性、埋深、形状和产状的关系。该方法是用于追索陡立高阻板状体的有效方法。
实验二:联合剖面法模型实验
提示:通过电阻率常用装置了解电法勘探的灵活性,了解各种场源形式在球体上方电阻率解析式的推导方法,重点掌握联合三极装置、对称四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在不同电性异常体上的异常规律及其应用。
第五节 电阻率测深法
它是探测观测点处地电介质沿垂向分布的电法勘探方法。由稳定电流场的定解问题,利用分离变量法解出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的点源电位表达式,导出对称四极电测深视电阻率表达式,分析不同地电断上的电测深曲线类型和分布规律,提出定性解释方法。同时,讨论电测深曲线等值现象。
利用T函数变换理论建立正演拟合定量解释方法。并对复杂条件下的电测深曲线特征进行讨论。
提示:重点掌握电测深法的理论基础和资料解释。了解电测深曲线的数值解释法的原理和具体过程,熟悉电阻率测深法在探查石油、金属非金属矿床、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第六节 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可实现一次布极,可探测一定深度范围的断面地电介质分布,一次观测多个装置类型参数,并可实现参数之间的互算;其系统结构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实时处理两个系统。野外工作方法包括:测线布置,装置几何参数和装置类型的设定,设置测试参数等方面。
资料处理有:D比值参数法,H参数法,λ参数法,T参数法和数字滤波技术,反演解释采取电阻率成像技术。
实验三: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
提示:重点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和资料解释。了解数值解释法的原理和具体过程,熟悉方法法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第二章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第一节 充电法
充电法基于对地下均匀围岩介质中的理想导体充电后,其充电导体外稳定电流场只决定于充电电流大小,充电导体的形状、产状、大小、位置及围岩介质的电性分布,与充电点无关。
理想良导球体、椭球体的地表电位表达式,可给出电位异常特征点与良导体的几何形状、产状、大小和埋深的关系。同时分析非理想良导体充电电流场的特点。
应强调充电法的应用条件和充电法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研究地下水流速和流向方面的原理和应用。
第二节 自然电场法
自然电场的成因分为: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和离子导体的自然极化成因机制。以球体自然电场的理论分析为例,介绍自电异常定性和定量解释。
自然电场主要应用于硫化金属矿和石墨矿,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之中。
提示:重点掌握以上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在特殊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
第一节 激发极化法基础
一. 激发极化的成因
激发极化的成因主要有:电子导体的电极极化效应,离子导体的薄膜效应和偶电层变形效应。
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可分为两大类:面极化和体极化。面极化属致密金属矿和石墨类极化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非线性性;体积极化属于侵染状矿、石墨矿化、离子导体类极化特性,具有时间特性,线性性,体积激发极化强度决定于电子导体矿物的体积含量及其结构。
将岩、矿石在稳定电流场中的激发极化效应称为“时间域”激电效应,在交变电流场中的激发极化效应称为“频率域”激电效应。而“频率域”激电效应幅值与频率成反比。
三.激电参数
视极化率,视频散率,复电阻率和等效电阻率。
四.激发极化电流场的计算
对球形极化体分别从面极化场和体极化场定解问题出发,利用分离变量法(在体极化场求解过程中利用等效电阻率概念)求其二次场电位的表达式。分析决定二次场电位强度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视极化率异常进行讨论。
提示:了解激发极化机理的形成过程及性质,熟悉时间域、频率域测量参数的定义及表达式,明确视极化率的物理意义。
第二节 激发极化法仪器设备与工作方法
一. 发极化法仪器设备
发极化法仪器由电源,输出电流控制单元,程序控制部分,时间域的电位测量系统或频率域的振幅和相位的测量系统组成。此外,应采用不极化测量电极。
工作方法与电阻率法相同。
提示:重点掌握激发极化法仪器设备的特殊性,仪器工作原理,不极化电极的作用。双频激电的优势。
第三节 常用装置的激电异常
分析几种规则形体的中梯激电异常,联剖激电异常和激电测深异常,并建立起各类异常分布特征与极化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和埋深关系。
实验四:激电中梯装置模型实验
提示:掌握简单地电条件下极化电流场的分布规律。掌握几种常用的激电方法在各种极化体上的异常曲线的分布规律。
第四节 激发极化法的应用
激发极化法广泛应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寻找地下水,油气和热田勘查。
提示:本节主要了解激发极化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及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 电磁感应法
第一节 电磁感应法的理论基础
岩、矿石在交变电磁场中的电磁学性质
岩、矿石在交变电磁场中不仅要考虑其导电性,而且还要考虑介电性和导磁性,不仅有传导电流,而且有位移电流。介质导电性与频率有关,
二. 电磁感应法的模型
按其应用频率不同可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模型,前者研究感应二次场分布与地下介质导电性的关系,其地下交变电磁场的结构一般为谐变场和瞬变场;后者研究辐射场传播规律与地下介质导电性和介电性的关系。
电磁感应二次场的特征
对感应场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给出了其频率特征,时间特性和极化场特征。
均匀交变电磁场在导电介质中的传播
传播规律服从麦克斯韦方程,由频率和介质导电性不同可分别演变为扩散方程与波动方程,对于谐变场而言,其满足亥姆霍兹方程。其趋肤深度与介质电阻率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由波阻抗式可推出视电阻率公式。
平面电磁波在两种不同介质界面上的传播特征
平面电磁波在两种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透射系数主要决定于两种不同介质的复介电常数和电磁波的入射角。
交变电磁场的物理模拟原理
为使物理模拟得到的异常场与实际的异常场具有相同的幅值和规律,频率域和时间域分别有不同的模拟准则。
提示:了解电磁法场源类型和一次场的空间分布,频率域与时间域的转换关系。掌握电磁场求解和传播规律。
第二节 频率域电磁剖面法
一. 定源回线法
利用敷设地面上的回线通一谐变电流,在其中间区域产生均匀谐变一次磁场,不同的地电条件将对应不同的频响、感应二次磁场及其相位差的分布。通过沿剖面观测二次磁场及其相位差的分布,可推断出地下地电介质沿剖面的分布。
二. 电磁偶极剖面法
介绍动源式工作装置,又可分为:同线装置和旁线装置;按其测量参数又分为:虚分量和相位测量法。并建立介质导电率与二磁场之间的线性关系式。
三. 甚低频法
利用已有的频率为十几或二十几KHz的导航电台所发射的电磁波,若勘探区相距发射台较远的条件下,该电磁波视为平面电磁波。勘探区不同的地电条件将对应不同的频响、感应二次磁场及其相位差的分布,通过沿剖面观测二次磁场及其相位差的分布,可推断出地下地电介质沿剖面的分布。
提示:本节主要掌握电磁剖面法的工作方式,在导电导磁体上的异常规律和特点,熟悉对电磁剖面法异常的解释方法。
第三节 大地电磁测深法
以天然电磁场为场源,该场源视为垂直入射的水平极化的平面波,同点处在确定频率上所观测到一对正交电磁场分量Ex和H y,便可由视电阻率公式计算视电阻率的频散幅值和相值。并建立相应的反演解释方法。
提示:重点掌握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原理和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以及对资料的定性解释。
第四节 人工场源频率域测深法
以接地的水平电偶极源,或不接地的垂直磁偶极源作为场源,按观测点离场源距离的大小可分波区和S区。不同区段观测得到不同频点的视电阻率测深曲线,将用不同的解释方法。
提示:重点掌握电磁测深的原理和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以及对资料的定性解释。
第五节 瞬变电磁测深法
利用位于地面上的人工瞬变电场、或磁场作为场源,接收地下感应场随时间的强度变化,基于感应场的持续时间与感应体的埋深呈正比,其感应强度与感应体的电导率呈相关性,从而到垂向测深的目的。
提示:本节主要掌握近区瞬变电磁剖面法和瞬变电磁测深法的工作方式,在导电导磁体上的异常规律和特点,熟悉对电磁剖面法异常的解释方法。
第六节 探地雷达法
以不接地的人工电偶极源向地下发射超高频电磁波,通过观测和研究电磁波的传播规律,进行地下不同介电界面的划分。介绍工作方法,资料处理与解释。
提示:重点介绍探地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探测特点,极其对工作条件的要求。
电法勘探实验
实验一:电法仪器认识
电法仪器的认识和基本操作。掌握现有仪器的基本性能。
实验二:联合剖面法模型实验
水槽内模拟电阻率联合剖面法 ,观测不同规则形体、不同导电性的异常曲线,建立起异常场与地下不均匀体之间的感性认识。
实验三: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
通过现场测线布置,仪器参数设置及测量,初步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了解次测过程。
实验四:激电中梯装置模型实验
水槽内模拟激电中梯装置法 ,观测不同规则形体、不同激电体的异常曲线,建立起激电异常场与地下不均匀激电体之间的感性认识。
实验五:探地雷达测量实验
进行探地雷达模拟测量,初部了解探地雷达仪的操作,测量方法,建立起异常场与地下不均匀体之间的感性认识。
4.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电法勘探理论与电磁场论联系密切比较抽象,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应尽量深入浅出,将稳定电流场和电磁感应场的基本概念讲清楚,并以形象化教学手段相配合。使学生真正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理论。
(2)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教学消化、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从理性认识向
感性认识转化,加强对电法异常的定性分析和解释。
(3)要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地球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加强实践能力环节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物探工程师。
5.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
刘国兴主编,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地质出版社,2005
傅良魁主编,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质出版社 ,1991
李金铭主编,地电场与电法勘探,地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