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林学院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格式:PPT,类型:课件
- 序号文件名格式页数大小
- 1
01 绪论 .ppt10页152.5KB
- 2
02 第一节 细 菌(Bacteria) .1 .ppt56页2.2MB
- 3
03 第二节 放线菌(Actinomycetes) .2 .ppt16页686.5KB
- 4
04 第三节 蓝细菌.3 .ppt3页148.5KB
- 5
05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4 .ppt9页1.15MB
- 6
06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1 .ppt16页2.5MB
- 7
07 第二节 酵母菌 .2 .ppt27页664.5KB
- 8
08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3 .ppt37页1.1MB
- 9
09 第四节 蕈菌.4 .ppt7页100KB
- 10
10 第一节 病毒.1 .ppt35页1.04MB
- 11
11 第二节 亚病毒 .2 .ppt3页298496
- 12
12 第三节 噬菌体的危害和应用 .3 .ppt7页138240
- 13
13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 .ppt6页164352
- 14
14 第二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2 .ppt17页115712
- 15
15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 .ppt3页35328
- 16
16 第四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 .ppt17页914944
- 17
17 第五节 培养基.5 .ppt28页646656
- 18
18 概述.0 .ppt3页44544
- 19
19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1 .ppt46页425472
- 20
20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回补途径.2 .ppt6页190464
- 21
21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举例.3 .ppt20页2177024
- 22
22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4 .ppt9页467456
- 23
23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1 .ppt23页789504
- 24
24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2 .ppt32页548352
- 25
25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3 .ppt19页400896
- 26
26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4 .ppt6页509440
- 27
27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5 .ppt21页574976
- 28
28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 .ppt27页772096
- 29
29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2 .ppt62页1804288
- 30
30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3 .ppt47页1544704
- 31
31 第四节 基因工程.4 .ppt9页452608
- 32
32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及保藏 .5 .ppt11页129536
- 33
33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1 .ppt30页424448
- 34
34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2 .ppt8页297472
- 35
35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3 .ppt18页531456
- 36
36 第一节 传染.1 .ppt34页217600
- 37
37 第二讲 非特异性免疫.2 .ppt20页179712
- 38
38 第三讲 特异性免疫.3 .ppt11页79872
- 39
39 第4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4 .ppt13页53760
- 40
40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2 .ppt2页368128
- 41
41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3 .ppt2页242176
- 42
42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4 .ppt29页215552
- 43
43 第一讲 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 .1 .ppt12页70144
- 44
44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2 .ppt47页9493504
- 45
45 第三讲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3 .ppt58页222720
课程介绍
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内容的一门科学。 该学科涉及病毒、细菌、真菌多种微生物,除研究这些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外,还探讨它们与食品有关的特性。随着微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来生产更多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品。
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自工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卫生学中专化出来的,主要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内容的一门科学。
绪论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细 菌(Bacteria)
第二节 放线菌(Actinomycetes)
第三节 蓝细菌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第二节 酵母菌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第四节 蕈菌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一节 病毒
第二节 亚病毒
第三节 噬菌体的危害和应用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四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五节 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回补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举例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第四节 基因工程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及保藏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染
第二讲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讲 特异性免疫
第4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第十章 分类与鉴定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第一讲 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三讲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